也許有些人覺得法國長棍(Baguatte)是一種很無聊的麵包。
沒有餡料,長相平凡,既缺乏花俏的口感,也沒有華麗的外表。
就像一個乾巴巴的村姑,當主角有些無力,當配角似乎也顯得無趣。
不過我從小時後第一次吃到法國長棍就深深地喜歡上這樣的風味。
母親大人也喜愛法國長棍,只要哪裡有好吃的長棍,母親大人就去買來。
法國長棍因為樸實的的本質而更彰顯多變的迷人姿態。
就好比好吃的米飯。米飯其實不無聊啊~
台北最近吹起歐式麵包之風,也許是吳寶春的緣故,幾乎每家麵包店都會推出歐式麵包,當然少不了法國長棍。
這次回台灣隨機比較了幾家法國長棍(只要經過麵包店就買),唉~實在令人失望啊....
好吃的法國長棍:
第一天,黃金色的外皮酥脆芳香,遠遠就能嗅到。(二樓都可以聞到一樓廚房的麵包香味!)
內裡則是棉柔濕軟,像是蓬鬆的羽絨枕頭,那種濕潤感令人不禁想將臉龐湊上磨蹭。
細緻、有層次,不用任何油醬,單吃就滋滋有味。
如果來一杯細緻的柏根地的黑皮諾,完美舒服。
(第一天的法國長棍「千萬不要」烤來吃,太糟蹋了!)
第二天,外皮酥脆依舊,芳香依舊,濕軟的內層水分蒸發後,變成有點像油條的質感。
第一天吃到一半的法國長棍,袋口不建議封住,因為台北氣候太潮濕,封住之後外皮會變得要酥不酥,台語說的韌韌。
可以輕微地烘烤一下再吃。耐心等待吧~
(如果真要烤來吃,某些具有黑醋栗、烤麵包香味的Chardonnay蠻搭的~)
第三天,法國長棍最佳賞味期。(如果還留得到這一天的話)
師傅的功力好不好,用料實不實在,就看這一天了。
號稱法國長棍其實只是外表像但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的假長棍,第三天如同嚼蠟,香味盡失,硬如頑石。
好吃的長棍,在第三天,雖然外皮、內層都變硬了,但芳香依舊。
慢慢地咀嚼(因為要花費比第一天更長的時間去咀嚼它,唾液與麵包融合的時間需要更久),唾液融化麵糰後,相互交映產生的滋味深層、豐富、純粹卻更有滋味。
沾上橄欖油與意大利黑醋,好吃斃了~~
喝一口卡本內蘇維翁,心花燦爛~
在台北好吃的法國長棍不多,十家店舖裡,大概只有兩家好吃。
許多麵包只是做成長條狀的,就號稱是法國長棍。(被騙過多次!)
前天吃到一家法國長棍真得好吃!!!!
Bellavita地下美食街(B2)的 Elite Bakery,一條100元,超值得。
法國麵包有分尖頭和圓頭,尖頭的是傳統式做法,上下火烤出厚厚一層酥脆外皮,在法國只有專業烘焙店才買得到,手工製作,產量有限。
至於圓頭的則是近20年出現在超市與量販的產品,利用旋風烤箱一次烤製100條,酥脆外皮只有薄薄一層,製作時間也比傳統的更短,是法國人的庶民麵包。
一看到這家的法國長棍頭是尖的,立刻買!
挑選法國長棍的不二法則:
1. 價錢。很遺憾地是,在台北吃法國長棍要付出較高的代價。一條50元以下的(保守說法),目前在台北縣市,沒有吃過一家好吃的!
2. 香味。不用靠近就能嗅到的濃烈麥香。(但不是化學香精,味道完全不同喔~自然麥香是很持久的)
3. 硬度。外表用手指摸會凹陷的是假長棍,要堅硬像蛋殼,硬脆而易裂。(但不是堅硬像石頭)
4. 長棍上的切痕必須是「裂開的」~沒有裂開的表示太緊實,不夠鬆軟。(不能只是「切開」)
5. 長棍上應該有白色的粉末,那是麵包粉,目的是防止沾黏。不是發霉喔~~
7. 檢查麵包底部,如果真得是烤爐烤出來的會有些微焦黑~(許多假長棍是「烤箱」烤出來的,烤箱烤不出焦黑色)
法國長棍在法國是有法律制定應該有的重量和長度、甚至連做法、成份都明文規定。
在台灣也許不需吹毛求疵到必須和法國法律規定的一模一樣,但是法國長棍的美味還是必須要被表達出來啊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