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看日籍導演的電影之前通常必須深呼一口氣、仔細想清楚:
今天心情美麗嗎?有足夠的耐性嗎?
日籍導演的電影易有下列詬病:
譁眾取寵卻華而不實。
狀似深奧艱澀、其實不知所云。
好不容易看懂了,編劇或導演過度溫馨的人生演繹,令電影流於失真的俗套。
緩慢的意識流拍攝手法,讓習慣好萊塢明快節奏的觀眾們快抓狂。
其實最後一項不算是詬病,而是台灣閱聽者被好萊塢文化洗腦後,對歐洲、日本電影明顯地不適應,無法跳脫出既定的閱聽邏輯去看電影。
不過近年,日籍電影的步調做了些許調整,一些70年代的年輕導演竄起,拍攝手法新穎;有些人嘆息,不知是好是壞。
我則雙手贊成。
做電影的、做音樂的、寫字的,「讓閱聽者理解內容」是最重要的。
至少懂了之後,才有能力去決定喜歡與否。
當然,台灣的觀眾素養也越來越高,所以許多日籍導演的電影在台灣越來越受歡迎。
昨天看完《南極料理人》後,立刻想到多年前看的《海鷗食堂》及《東京塔》。
個人主觀的比較:
《海鷗食堂》:
場景雖拉到芬蘭首都赫爾辛基,廣度是夠了,可惜深度稍嫌不足,拍攝手法略為生澀;也許因為女性導演的緣故,影片細膩的風格值得加許。
《東京鐵塔:老媽和我,有時還有老爸》:
改編自2005年 Lily Franky的自傳式小說。(也有日劇版,但這裡所講述的是電影版)
也許因為是作者自身的成長經驗,所以即使是樸實的敘事手法卻依然動人。
真實的人生,有時嚼如蠟、卻不是索然無味;嚼動的過程中,又是一番體會。
看完電影有體力耗盡的虛脫感,不過腦袋卻單純、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與導演想要表達的愛與境界。
值得一看。
(痛恨灑狗血的觀眾們也會滿意於它的結尾的。)
※ 個人覺得預告太灑狗血了,與實際電影風格相比失真許多。
《南極料理人》:
必須承認我是帶著「完全沒有期待」的心情看的。
心想應該只是輕鬆、殺時間的溫馨小品,笑鬧一下就過去了。
不過越看越有滋味,雖然也是一個不鍾愛過度配樂、過度對白的日籍導演,但刻畫細膩深刻,就像一杯清澈的白開水在口乾舌燥時灌入般怡人舒爽。
電影改編自暢銷小說。
小說是真人真事,主角西村淳真得去了南極,描寫他在南極的富士頂基地擔任廚師時的生活。
故事不單單只是某些人在南極的生活趣事而已,整部電影用不同的角色性格傳達出不同形式的「思念」。
導演手法上乘、不拖泥帶水,流暢的節奏之下仍舊有適度的留白。
身在異鄉的游子們,或曾經流浪的旅人,看完後應是心有戚戚啊~~